“知道人文”发起人寄语

大学应该是青春的园子。

这时,体魄伸展,矫捷强健,精神和内心的力量也如花朵怒放;这时候人摆脱了颟顸懵懂,开始敏感聪慧,仿佛每样的感官知觉都会放大所有的刺激,色彩灿烂,声音交响,心思万端,热情欢乐。同时世界也向着青春打开,各样的神奇奥秘,各样的领地,各样的可能性,仿佛每一样都值得人在其中驰骋一生。

但仅仅是弱冠华年不足以算是青春,正如仅仅有学子汇聚于青葱校园还算不得就是青春的乐园。若不能摆脱对于名利权势的孜孜以求,患得患失,出见师长则察言观色,逢迎取巧,交于同侪则势利刻薄,残忍卑鄙,居于内室则沉溺网络,玩物丧志,这就不仅不是青春,反而是行尸走肉,不仅暴殄天物,荒废青春,甚至连此后的成年,也不过是生命的废墟和余烬。

真正的青春,还必须有友谊,必须有活泼心智的训练,也必须有激情焕发的竞技,俾能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判断力和正直的操守,以及温良丰厚的性情,为一生持守的基业。友谊,正是其中的关键,相交于天,相交于古人,相交于师长,相交于朋友。今日校园中纯全友谊的缺乏,堪称为青春之殇。

所谓友谊,是指人作为位格性的存在与他位格的共有和相交,人藉此而成为人,藉此而生发活力,藉此而联结于社会。

星夜仰天而祷问,面壁俯心而省思,身体力行而精业事人,心领神会而知天达运,诚笃谦恭,克己畏天,固然是生命深蕴的根基;寝馈典籍,玩味意旨,神交于古代贤人,也格外为发展心智德行所必须,这些本都是大学的实意。若再蒙学有所得、成就斐然的前辈学者如父如兄,推荐书籍,梳理线索,阐发微义,指点迷津,则近水楼台,事半功倍,何幸如此!

除此以外,还须有同辈友朋,三五成群,秉性各异,志趣相投,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砥砺论辩,情思激荡,互教共学,亦师亦友。腹有诗书,心无鄙吝,如此心性才德,悄然内育,人脉益友,蔚然外成,一生根基,已备于此。

十余年前,我们三五同仁,有感这一局面的亟待改变,联络学界朋辈,精为编选,推出了四卷本的《大学精神档案》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销行一时,成就一段学界佳话,也欣慰地看到了许多青年学子因这套书而经历的成长 与改变。时至今日,作为《大学精神档案》的传承和延伸,更是出于对人文精神在大学内外日益失落的担忧,我们发起这一阅读推动计划,选出一系列经典,并力图形成组合个人阅读、讲座、小组讨论、专文写作和发表、研讨会等模式在内的一套阅读推动体系,不期于影响社会成就波澜,惟愿为有心有份的少年俊彦守护青春,不求人数多寡,若能为六七数人有一二分的助益,微心已足。 其要旨有三:


第一,古典人文指向。人文学的指向乃是回到根源(Ad Fontes),我们以中西文明之源头,也就是以中国先秦的儒家经典和老庄著作,以及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典籍为主要研读内容。

关注古典知识是因为其特征:

质朴和直观——虽然形成的时代久远,但并不复杂难解,反而是更加基于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质朴、直观、直接,使一个有基本思考理解能力的人无需专门知识也能得窥堂奥,而且古典知识虽然简单,却成为各种深奥智慧的入门。

专注核心问题——善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合理的社会秩序是什么,中西圣贤都极有深度地专注于这些核心问题来发问辨析,论题事关重大,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根本问题。

原型——其概念和模式成为原型,深刻地模塑了其后的世界,实实在在是理解后世纷纭万象所必须的基础。

第二,互教共学。我们期待的学习过程既不同于学校的课业课程,有教师讲授、学生作业和考试,也不同于松散的个人读书或者网上的读书群,而是形成互教共学小组,辅以教师辅导、讲座和研讨会等激励机制,直接阅读原典, 理解大意后自有心得,再加以背景、主题、结构等的辅读和指导,以及各样的讨论交流。

第三,求真的心志。愿共同立下寻求真理、爱真理、行真理的心志。读书固然于自我发展有非凡的助益,但读书的目标毕竟是求知求真,而非金屋玉颜,其他只是或者相随的红利,但于今之世,爱真理者要格外有勇决的心志寻求真知,坚持真理,纵不能独挽狂澜,也要能拒绝随从邪恶,这也是求知的真谛。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