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君影评 |《天空之城》背后的《格列佛游记》隐喻

本篇笔者要解读的,是宫崎骏的作品《天空之城》。宫崎骏的题材,往往被解读为小清新,或者是要注重环保、影射现实社会等等。其实,宫崎骏的作品非常沉重,这些作品的核心含义是,生命与命运都是沉重的,人要找到自己是谁,自己存在的意义,之后体认到生命中那些无可奈何,放下种种执念,去和世界和解。

面对命运的无常,我们怎么办?

人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会面临各种苦难。有些苦难都是无法预期,也没有任何理由的,突然降临在身上。有可能是你今天出门没有带伞,结果下雨了,新买的鞋子被淋湿了。有可能是赶时间上班或上学,路上还堵上了。有可能是突发的重病,又或是突如其来的意外。苦难也可能是你耗费了无数的心血、金钱与时间,却依然无法完成某件事。又或者是一段刻骨铭心但最后却分开的爱情。少年失学、中年失业、老人失亲、个人发展的停滞、疾病与贫穷,苦难总是伴随我们的生活,时刻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艰难的世界。你不能理解为何这些坏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

在古代,希腊人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根据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引述:希腊国王在森林里遇见了森林之神,他问森林之神说,请告诉我这个世界的奥秘,森林之神回答:人一出生最好赶快去死,因为会腐朽的生命都不会获得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也思考,什么叫幸福呢?一个人如果前半生顺遂,后半生厄运连连,那他能称作幸福吗?

那在这一种,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的世界里,我们还能如何去寻找幸福呢?对于生命中,那些遗憾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图片

在《千与千寻》当中,千寻经历了种种冒险,最终依依不舍的向白龙以及那个世界的其他人告别,在这部动画中,宫崎骏揭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生命没有答案,长大就是一直向前,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始终做自己。

为什么人会渴求生命中种种事情的答案呢?

或许是因为,要为这些生命中不如预期的状态寻找原因。仿佛,找到原因,就能找到慰藉,或者找到挣脱困境的方法。更甚者,有些人企图以科学技术的手段,克服这种生命中的无力感,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对自然的征服,最终可以克服世界的不足,实现人间天国。为所有的事情都找到最扎实的理由,并且把不完美的事物都变成完美的事物。

而宫崎骏的《天空之城》想探讨的,就是当人类企图去改变命运、去掌握一切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悲剧。

城市为何在漂浮在天空?

宫崎骏的动画《天空之城》描述的是这样的故事:

一个拥有发达科技的文明“拉普达”却因突然失落了,地面的人们,怀着不同的理由,想要重新去寻找它。主角巴鲁(パズー)怀抱着对天空的向往和继承父亲的遗志,致力于寻找传说中的拉普达。另一边,海贼朵拉一家,则怀抱着想要飞行石等宝藏的目的,踏上了寻找拉普达的征程,并意外的结识了巴鲁一行人。与此同时,拉普达失落的王族后裔,穆斯卡(ムスカ)则怀抱着复兴拉普达并统治世界的野心,利用军方追捕巴鲁一行,并找出“拉普达”的所在。电影在优美的配乐中,带领我们看到,巴鲁和希达(シータ)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领略文明与生命的真谛,明白拉普达为何失落的真正原因。海贼朵拉一家,在冒险途中,摸索着人性中的良善一面,和巴鲁与希拉培养出了很好的感情,这是他们在这次冒险中获得的真正财富。观众们也看到,疯狂的穆斯卡与穆罗将军如何因为自己的执念与贪欲走向毁灭。其中,穆斯卡那种技术就能掌控一切的心理,其实正是拉普达灭亡的原因。

要深入了解《天空之城》,首先就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拉普达”,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宫崎骏很喜欢在他的作品中取材一些东方与西方的人文经典元素,拉普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拉普达取材自哪里呢?取材自英国文学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家斯威夫特出版于1726年的名著,内容描述一位冒险家格列佛在几次航海遭遇中的奇遇,透过格列佛的冒险,斯威夫特藉此讽刺了他同时代的启蒙运动风气。在整个《天空之城》的框架和深度内涵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格列佛游记》的影子。例如说,男孩家里有一本《格列佛游记》,或者发现拉普达之前,经历了海盗和一场风暴,这和《格列佛游记》里面,格列佛的遭遇是一致的,也是先遇到海盗和风暴才见到拉普达。宫崎骏透过运用《格列佛游记》的典故来传达天空之城的主题:反思近代以来,过度追求理性化的后果。

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看到一个神奇的岛:

“我看到的竟然是一个飞在空中的岛,上面住着人,看起来他们能随心所欲地使这个岛子或升或降,或让它前行。”

-《格列佛游记》第三章-

透过和岛上的人们接触,格列佛了解到这座岛被称作“拉普达”,根据格列佛的说法:“Laputa 其实是quasi lap outed(拉丁文),其中lap的正确意思是“阳光在海面上跳舞”,quasi则是翅膀。”有趣的是,格列佛在这句话后面,接着说“不过我并不想将自己的意思强加附会,读者可以自行判断。”格列佛为何要这样说呢?事实上,如果将Laputa这个词拆开,La puta,在西班牙语中,有娼妓的含义。拉普达本身就是作为启蒙精神的象征,透过将启蒙之岛命名为Laputa,这恐怕是斯威夫特带着恶趣味的讽刺吧。

那么,拉普达为什么漂浮在天空之上?

在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里,如片名所揭示的,拉普达是一座悬浮于天空的城市,但拉普达为何悬浮于天空之上呢?确实,拥有飞行石是拉普达能漂浮起来的“原因”,但却并非拉普达必须飘浮起来的“理由”。要探究《天空之城》里的拉普达为何要悬浮天空之上,我们要先回到《格列佛游记》中,探究游记里的拉普达。

在游记里的拉普达,有一个重要特色,城市中的人们沉迷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无法自拔。与此同时,他们完全不在乎自然以外的事物,也不关心身边的人们。拉普达对地面附属国的统治,也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整座岛直接向下压制,拉普达的人们并不掌握任何政治的统治技艺,他们认为力量就足以征服一切。

为何人会迷失自己?

那么,飞行岛上的人们沉迷于对自然科学与抽象知识的钻研,对身边其他事物不闻不问。这些人究竟在寻找什么呢?表面上,他们在寻找真理,寻找并尝试掌握自然的规律。但实际上,他们在寻找自己。因为他们其实已经迷失了自己。

这些人为什么在“天空”中迷失了自己?

这是斯威夫特对现代启蒙的“诊断书”:人们看起来对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这些认识都是碎片化的认识。而不是对于自然整全的认识。

从哥白尼以来,虽然有了更好的望远镜,但每一次使用这些望远镜凝视夜空时,天空在眼中只是一片片碎裂的宇宙,你望过去的是一个一个圆形的图像,这些图像背后是无限的空间,人们其实失去了对“整片天空”的认识。

尼采曾讲述了“整片天空”的重要:人类介于大地和天空之间,在以前的自然秩序当中,人类是生活于大地之上的,和土地绑定在一起,依赖于土地,成长于土地。对天空的向往,使得天空成为大地的效仿对象,人类在大地上繁衍生息,对天空有着模仿,在这当中接受着大地与天空的平衡,这是原本的自然秩序的样子。

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关联性非常强烈。古代人把土地称作“正义之地”(justissima tellus),因为人类的一切法律、秩序和生活赖以为生的资源,都与土地息息相关。在《圣经》中,正义也经常被以土地与水之间的关系被表述。透过对土地的占取和使用,人类得以确认法律和秩序,并进一步建立文明。维柯认为土地划分是组成文明的四大要素之一。《政府论》的作者洛克也提出,政治和法律是建立在土地上。人类与土地密切相关。人类依赖着土地,也遵循着土地带给人们的自然秩序,四季变换,尘土与植物,动物与农作,构成了公元1500年之前的人类历史。


但是随着人类企图对命运和自然有更多的掌控,大力发展于新的科学。这样的结果是,在新的科学体系里,地球变成了众多星球的一个,人类遗失了自己在传统自然秩序中的位置,大地与天空的关系被颠覆了,当人类抬起头仰望,看到的不再是蔚蓝天空,而是支离破碎的深空。人类突然被从地球上流放出去了,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言,在广袤无尽的宇宙中茫然失措。而为了尽快摆脱这种无助感,人们转而求助于更多技术,致力于探索那深不可测的宇宙,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一切都要更抽象,更技术。而这其实就是虚无主义的缘起。虚无主义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文明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谁,就无法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存在,为什么要活着。但总要赶紧有一个理由呀!于是只好致力于追求新身份,但这个新身份却又迟迟追求不到,这就是尼采所谓”旧神已死,新神未生。”(从灵知主义的视野来说,挣脱大地才是急迫的事。问题或许在于,星际的灵知力量尚没有远行,而是在地球上与大地文明相互折磨。《天空之城》的最后,机器人与拉普达继续飘浮于空中,或许也是在暗示,天空的归于天空,大地的归于大地,才是最好的终局。)

其实,人类对技术和科技的渴望,从古代就开始了。在古希腊英雄史诗《阿尔戈英雄纪》的最后,塔罗斯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具会移动的青铜人像,负责巡视克里特岛。这具由赫菲斯托所打造的青铜人,是由一种名为灵液的液体所驱动,灵液相传是希腊诸神的血液。(赫菲斯托还有另一个有名的人造人,打开盒子的潘朵拉。)当塔罗斯脚踝处的螺钉被拔除后,灵液流失,生命逐渐衰竭,这位庞然青铜机械人的死亡是令人震撼的,它具备一定的情感与思考意识,它是否会像《2001太空漫游》中,超级智能HAL在记忆库消逝之前,也回忆自己的“一生”呢?

回忆是重要的,是使人确定自己是谁的重要方式。对文明而言,也是如此,然而,对未来的想像与乌托邦寄托,正在毁掉这种记忆感。企图畅想未来的这种野心,是大胆而危险的,充满想像力的同时,畅想未来代表了一种对现在时刻的盖棺论定,未来变成可知的、可触及的,看起来充满各种可能性,但同时也避免或者去掉了许多可能。在大多数描绘未来的文章中,或者是科幻小說裡,作者都不会提及过去的历史,因为过去已经不是一个参照座标,未来不会诞生于过往的历史。我们对未来形式的猜想,取决于现在的决断,这个决断又产于对未来的梦想。这种弥赛亚倾向,如孔德或者圣西门所言,是为了把自笛卡儿、培根与伽利略以来的动荡做一个结束,对革命做出终结(Terminer la révolution)。


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为什么虚无主义逐渐崛起?因为人们在追寻技术的过程中,否定了过去的存在理由,但并没有真正的找到新理由。尼采在《论史学对生活的用处与缺点》中说,这种狂热,正在剥夺我们生命赖以意义的氛围(Atmosphäre),并使历史终结,历史变成一门科学,被人为宰制。

这也是海德格尔为什么在二十世纪被如此追捧的原因:

海德格尔认为,既然人的存在已经找不到理由,那就不需要过往的理由,不要在历史中发掘理由,不要透过历史来定义自己。因为那已经过去了,如普鲁塔克说的,潘神已经死了。那人如何定义自己?透过技术。人透过技术的实践(praxis),来重新界定自己是谁。世界是一坨权力意志,人可以技术来形塑这坨意志,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形象,也赋予自己存在的理由。

因此《格列佛游记》里,拉普达岛上的人们,看起来是在追求知识,探讨自然的终极真相,掌握很多技术,似乎拥有可以克服一切的力量。看起来似乎,他们能透过对自然地探寻、研究与发明,来定义自己是谁。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他们却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掌握,他们的脖子因为常年仰望天空已经变形,他们的感官能力严重退化,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他们没有爱欲,无法经营正常的家庭。因为他们远离了大地,他们实际上也远离了理解政治的可能,因此他们也不掌握统治术,他们只会用最简单粗暴的毁灭来恫吓别人。

同样的,《天空之城》中的拉普达,也是拥有对天空和超越力量的向往,他们认为自己不同于地面上的人们,想追求于更高、更远的力量和发展,于是把自己升到天空中去,和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加以区隔开来。他们的统治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以飞行石的魔力或是机器人的火力,打击地面的异己份子。为了离开地面,他们不惜让整个国家都悬浮于空中。《天空之城》里的拉普达,拥有冷酷、严谨的政治逻辑,拥有对技术与力量的掌控。岛上的居民认为,告别地面,就是告别过去,迎接他们向往的,那种能统治天空与地面、主宰命运的生活。他们觉得能在天空里定义自己。

但他们成功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动画《天空之城》每个角色最终的结局与获得。

拉普达为何失败?

《天空之城》里有一句台词:“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拉普达在动画中不仅仅是一个文明,同时还隐喻了在动画世界里,那个工业与科学发达的启蒙时代,人们其实越来越孤独,如同天空中那一座岛,拉普达,孤零零的悬浮。但在追寻这座孤独之岛的时候,孤独的心灵却在逐渐相聚。不论是巴鲁或是希拉,甚至是朵拉海贼团,他们不仅拥有了彼此,也明白命运对自己的安排,勇敢的走下去。如同朵拉海贼的那句话“有时候,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便可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相反地,穆斯卡(ムスカ)等人并不了解这点,他们最终的结局便是与拉普达大部分的城市结构一起毁灭。宫崎骏告诉观众,克服命运的方法,并不在于尝试操纵它,或是单纯借助技术的力量,而在于迎难而上,使命运中或好或好的事,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能回答,为什么拉普达会毁灭了。里面有一句台词说,“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起生存、和种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颂春天。”这并不仅仅是在说大地的四季,其实也是在说生命的历程。生命如同大地一样,会经历充满惊喜的春天,令人难忘的事件如夏日每一滴的汗水,流淌过全身。有时候,生命也会迎来巨大的艰难和挑战,如寒冬一样,使人颤栗不已,但这些都是生命正常的遭遇。

“越是试着忘记,越是记得深刻。”

拉普达上的人们,以为远离大地,他们就能反客为主,操纵命运,却不知道,越试图去忘记、去遮掩的事情,反而越是无法摆脱。因此拉普达文明最后灭亡了,一個遺忘自身的人會毀滅,文明亦如是。人类终究必须生活在大地上,必须接受命运的安排,必须脚踏实地,在平常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和意义。命運帶給人的傷痕雖然很痛,但回憶就是回憶,不應該遺忘它、否認它,它其实就是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唯一理由。透过对《格列佛游记》“拉普达”岛的素材提炼,宫崎骏抓住了《格列佛游记》的精髓:对自然的破坏性欲望以及对抽象理念病态的着迷,本源上来自于人类在科学革命后的自我迷失

图片


从这座岛屿的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宫崎骏老爷子的用心:拉普达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是花园,中间是金银,最下面是武器。最终只有花园和被树木包裹的飞行石得以保留下来,其他属于技术和欲望的部分都毁灭了。动画中一再出现的机器人与小鸟的画面,也是一再的暗示观众,人们不能脱离大地的生活。而大地的生活,就意味着要接受命运的种种安排,要接受自己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与自然互相为一体的关系。也因此宫崎骏的作品并不是一种现代的环保主义,因为环保主义里,虽然看起来是在保护自然,但其实人类还是自然的主宰,在安排着自然。宫崎骏的自然是与人类共处相与的自然,人类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结 语

上文提到的斯威夫特和他的《格列佛游记》,在现今的人文领域已经不再被重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前面提到过,斯威夫特是一位批判现代启蒙的作家,在他的时代,人们并没有完全的接受现代启蒙的种种结论,那时候发生了一场很有名的论战,叫做古今之争,古代阵营和现代启蒙阵营发生了一场大辩论。斯威夫特以古代理念的捍卫者的身份,投入到这场论战当中去。斯威夫特认为,古代的哲学家就象是蜜蜂,他们思考生活,取材于生活,生活在日常当中。而现代启蒙哲人则象是蜘蛛,他们自己建造蜘蛛网,活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蜜蜂與蜘蛛彼此對立,“蜜蜂是蜘蛛最大的敌人”(aranei quoque vel maxime hostile)斯威夫特认为,这些现代的启蒙哲学家们,都忽略了对自然与命运的敬畏,都认为可以掌控一切。因此,现在人们对斯威夫特的忽视,其实就代表,人们接受启蒙哲人们的结论,认为我们可以操控命运,可以把控自然秩序。宫崎骏透过动画《天空之城》,重新带我们审视,我们真的能把控自然吗?真的能自己掌握命运吗?

确实,生命中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有很多的伤痕。我们会遭遇这些事情,甚至都没有一个理由,也没有做错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罪与罚》就指出了这一现象:没有人真正犯罪,但所有人都受着惩罚。

当我们企图用技术手段去主宰命运,我们是在沈迷于执念里,其实我们是在透过执念来逃避它,执念就像一场幻梦,它能让我们短暂的避开残忍的真实,但幻梦总有一天也要破灭。因为,人改变不了命运,也主宰不了什么

那么当面对生命的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宫崎骏的作品,再三的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接受这些好的或不好的,然后活下去。我们要放下做不到的执念,要接受那些最深沈的痛楚,也要享受无数的欢笑。生命就是一直前进,其他的都是过程。就像动画最后说的:

“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就好像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伤痛,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没什么能改变命运。”

-宫崎骏《天空之城》

文章转自公众号:知道人文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