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历史的简要回顾

(一)中国传统

在中国古代用三个词来表达学校教育:校、庠、序,似乎是不同时代的称谓。总体而言,当时的教育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学,一个是乡学。国学是指贵族教育,跟现在的孔子学校的国学不太相干,实际上是由政府主管的、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乡学是所有人都必须受的教育。当时的社会更像是宗族公社,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社群组织中的一员,按照年龄和某种社会地位有其确定的位置和交往的法则。国学的学习内容实际是五艺、辞令、政治。辞令的学习在当时变得是不言而喻的,可能是要培养风度翩翩的公子。乡学更能表明当时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学怎样在一个确定的社会组织中合理地行动。

据说当时有六个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相交的规则。歌、舞、乐都包含在“乐”里面,不同于今天的娱乐和自我表现,乐的主要功能是“和”,以此来学习自我控制并建立和谐社会。“射”是射箭,但目标不是武功和战争,而是为了按规则比赛,学习礼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体育。“御”是驾驭马车。“书”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读书、写字。“数”是数学,学数学不单是用于做买卖,在官学主导下的“数”总是和历法有关,而历法又跟国家治理的制度有关。

在春秋之后开始慢慢有了私学,才开始有了“士”这个阶层的活跃。“士”跟出身没关系,主要是教育出来的。也就是说,奴隶也可能是士,他先学习各种各样的实用知识,尤其是训练口才,然后被赏识他的君主诸侯所用。士往往有某种特别的才干,也有自己的担当,并很活跃地行动。在那时候开始,士慢慢不再是由官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私学,主要学习的是辞令和为政之学,孔子是当时私学的典型代表。

《孔子讲学》 徐悲鸿 1943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

此后一直有私学和官学,直到清末科举取消,同时近代学科开始,然后有了国民教育运动。从国民教育运动开始,就有了现代学科的讲授,就是我们说的“数理化”。所谓的学科性指有基本概念,有逻辑,有学习过程,有对错的标准。现在的教育中产生的特征就是有了今天我们说的学科教育。其实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某些学科是没有学科性的,因为你不知道对错,你也不知道怎么算好,而且每个老师都按自己高兴的方式教。

(二)西方

一般说到西方肯定是说希腊,谈到希腊就有两个典范:斯巴达和雅典。两者都相当有意识地有自觉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主要培养武士,而雅典的教育主要培养贵族、文人雅士。实际上能代表希腊文化的是雅典,雅典教育的特征是学园。当时,有学问的人认为可以教别人一些东西,别人也付费来跟他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有了比较具体的、有计划的教育。而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在当时来说非常成规模的学园。

《雅典学院》 拉斐尔 梵蒂冈博物馆

与中国教育的六艺不同,欧洲古典教育有七艺:语法、逻辑、修辞,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还有几何、天文学、音乐、算术。以雅典教育来代表的希腊、罗马古典教育的目标,自称是要培养完美的人。谁是完美的人呢?哲学家。这个哲学家的概念跟我们今天的不太一样。“哲学”的意思是按智慧生活,因此一个懂哲学的胖子无论如何是不能被称为哲学家的,因为他没按智慧生活,该少吃却不少吃,该活动却不活动。哲学家意味着能够在相当明智的自我控制中,按照理性和责任行动。他们理想中的君王就是哲学家,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德行的不同特征,然后又能够很好地按照德行来行动,又自我约束。教育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训练过程。

但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其整个文明也作为一个世俗体系毁灭殆尽。那个时候的文明在哪里?在教会里。教会既有书籍,又有统治群体的技术,还有实际的组织。有人会问,蛮族进来之后,罗马怎么就那么明确地形成政“教”合一的体系呢?原因是社会没有更强的组织力量,但教会才有。

《寂静的修道院》列维坦

那时能看到的比较有意识的、有目标的教育,除了修道院之外,就是文艺复兴前三、四百年开始的骑士教育。欧洲的某些男子被誉为很有骑士风度,很殷勤,得体地给女士开门,不说粗野的话,但又能勇敢地去保护被冒犯的女士,甚至跟对方拼命等等。既是剽悍的武士,同时又彬彬有礼,他们的那种劲是怎么来的呢?骑士教育。除了一般的礼仪和武艺之外,少年时他们也学习辞令,学习如何文雅得体地与人交往,特别是被训练怎样说话能让女子喜欢。因为男人的喜好和女人的不太一样,所以一个男人被要求说话要让女人喜欢,那他就自然而然地要学习约束自己——要委婉地说,要更优美地说。到了少年时期,他们必须选择一个比自己年长的贵族女士,作为自己理想的爱人和追求的对象,然后学习鞍前马后地去照顾她,并接受她的指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形成骑士风度。一个北方蛮族以我们不太能直接理解的方式被驯化成文明人,这是欧洲教化的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从骑士教育转向市民教育。当时市民阶级兴起,他们不是贵族,但通过某种特别的技能、行业垄断等获得了大量财富,在贵族的领地上被管辖、给贵族纳税。当贵族一年还未过完就把当年的税收耗费尽了而向市民阶层提前收税时,市民阶层协商后同意纳税,但条件是贵族转交出城市的管理权。这样就形成了自治城市,原有的封建统治被打破,人可以自由走动。当不再由门第决定一个人的地位时,什么变得重要呢?个人的才干。所以当时的教育理想由培养骑士变成了培养学者。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伟大的画家,但如果你去看他的手稿,恐怕会说不清他到底是个伟大的什么“家”,因为他连直升机都设计出来了。那时候的天才不可思议,他们会写诗,懂古代语言,精通各种各样的技艺和才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人才成了教育的理想,大学也就以网罗这样的人为荣。那个时候的教育完全不是基督教的,相反是相当世俗化的——推崇人是最伟大的,谁成为最伟大的人,谁就是最棒的。

达芬奇 机械设计手稿

当市民阶层越来越主导社会结构的时候,便形成了绅士教育。一个自由民无需贵族出身,也不管门第如何,只要拥有一定的产业,就可以算是市民社会中被尊重的成员。除了辞令等学习以外,获得实用的技能也是绅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法律、会计等。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干的、风度翩翩的、在社会中规则意识明确的、又有实际才能的人,而那就是当时所说的“绅士”。可以说当时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国民,而是培养某种意义上的社会精英。而到了现在,欧洲的教育才转变成以现代国民教育为主导。

(三)总结

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中西方教育都是从培养理想的社会骨干和领袖为目标开始的,到近代转化为培养国民。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和英国仍然面临着教育的双轨制度的挣扎。双轨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国家推动并主导的国民教育,其所培养的对象不需要都成为伟大的人,不需要都成为政府官员,甚至不需要都上大学,只需要学习实用的现代学科并顺利就业。这也就是学科教育。另一方面,他们有专门为了给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的教育体系:受教育者从十岁左右入学,学拉丁文、希腊文等古典学科,并要受比较严谨的学术训练,通过考试并进入大学继续接受教育。凭什么来决定哪些人受国民教育,哪些人受古典教育?为什么一定要在一个国家内对同样的国民有两种教育体系?这些问题一直到80年代仍然困扰着英国和德国。但美国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美国是更早进入世俗社会的,国家主导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国民。

但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仅在于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而且也是为什么精英教育必须是古典教育,而国民教育必须是现代多学科教育?精英教育等于古典教育吗?国民教育等同于现代多学科教育吗?

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国民教育有三个不言而喻的目标:

第一,获得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并就业将来的中国社会也有几项非常基本的生存技能:驾驶、数字电子技术和英语。英语是将来的普通话,如果有一位博士后在某个领域里有很高的权威到这来演讲,但他的普通话特别糟,会让人感觉他没受过教育,他的话不太可靠。但将来这一点会转变为:英文不行,你就不行。主动地、有意图地使用电子技术也是基本的技能,这不单是说会玩手机,而是说在必要时可以自己用这个技术来做创造性的事。过去但凡本科毕业就会被看为是读书人,现在很多工科的博士后也不过就是高级技术工人而已,不算是知识分子,今后这种要求会越来越高。

第二,培养公民主流意识形态。让受教育者去学习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看来对的事。有人说中国动不动就学政治怪怪的,其实美国也学这些,虽然不学马哲,但也学他们试图教的。

第三,进入社会层级制度,并进入到尽可能高的层级其实任何社会都是层级社会。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把人安置在这个层级体系中,并且给他动力使其能够按部就班地往上升。如果一个人不按这个层级走,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解体的力量。如果他拼命地想要往上升,那么他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个维稳的力量。在这点上,中国、西方国民教育的基本特征都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比较失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