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可以“润”吗?

文/ Kim Deng

新冠疫情疫情之后的近两三年,一个新的网络名词悄然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来,那就是“润”字及包含这个字的“润学”、“润潮”等新词。

“润”的汉语拼音是“run”,写出来跟英文的run(跑路)一词相同,因此“润”的意思就是“跑路”、“出走”、“逃离”中国,移民到海外。 

但凡关注周遭时局的人,都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重重挑战:政治处于高压状态,经济下行持续,外交压力日益增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诸如“唐山暴力打人”等极端事件频发,网络舆论也时常失控……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形势,许多人对这个社会越来越失望,试图通过”润”这种方式来摆脱目前的窘境,寻求更加自由、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环境。这其中就有不少基督徒。

许多人可能会问:面对艰难,我们应该主动逃避吗?不是应该走十字架道路吗?基督徒身处时代大潮之中,难免会遇到或者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润或不润,移民与否,基督徒应当如何思考、抉择呢?

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给予参考,也劝勉大家。求主亲自带领大家。

一、圣经中的逃难与移民

在圣经描写基督徒的生活中,除了耕种、建造、奔跑、作战等,有时也包括逃难与移民。圣经里讲过很多这方面的事情,只是我们很少放在心上。大卫、耶稣、保罗以及其他的神儿女,一生中都有过逃难与移民的经历。

亚伯拉罕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亚伯拉罕,在75岁那年离开故乡哈兰,前往神所指示的迦南地。创世记12:4清楚告诉我们,亚伯拉罕这次”移民”完全是出于对神的顺服和信靠,也是神对他特殊的带领。

他甘心离开富饶发达的吾珥城,来到当时即使有着““流奶与蜜之地”美称却看似”没有盼望”的迦南地,这一举动属于逆向移民,假如我们以从落后地区迁移至发达地区为正向。

希伯来书11:13告诉我们说,亚伯拉罕直到终老也没有真正”得着”神所应许之地为业,他之所以愿意从富裕的美索不达米亚流域迁徙到不如约旦河平原肥沃的迦南,正是因着对神的绝对信靠和顺服,离开那拜偶像严重的吾珥。也正是因着信,让亚伯拉罕即使没有得着所应许的成就,也仍是满心相信神的良善与信实。

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则走了另一条路。他凭肉眼看到约旦河平原的舒适如同伊甸园那样美好,就选择了前往那里而不远涉迦南。结果虽然暂时得到肉眼可见的富足,却使他与神渐行渐远。

《亚伯拉罕进行曲》,József Molnár ,19世纪; 布达佩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

下埃及与出埃及

圣经中最著名的群体性移民,就是以色列整个民族的迁徙。雅各全家躲避大饥荒,下到了彼时被弟兄们卖为奴隶而此时却升至宰相的约瑟所掌管的埃及,借此雅各全家生命得以保全(参创50:20),雅各的后裔从小群体繁衍为大族,使得神对亚伯拉罕关于他的后裔如海沙天星繁多的应许没有落空。

四百年后,神恩待以色列人,借着摩西的带领将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迁往应许之地迦南。但对当时的以色列人而言,富饶的埃及才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甚至在旷野中怀念并渴望回到埃及。这是很讽刺的,因为神要带领他们”移民”到迦南是要赐福给他们,但他们却不信,反而眷恋曾经的奴役生活。

这里也让我们反思何谓真正的祝福。人眼中的祝福未必就是神所看重的祝福。神带领以色列人回迦南,核心目的不单是要赐福给他们,更是要他们成为见证神荣耀的子民。所以,这次”移民”事关神自己的荣耀与旨意的成就,而非单单是为了以色列人的益处。

《出埃及记》,Horace William Petherick

耶稣

整个宇宙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移民,当属神的独生子道成肉身,从天上移民到地上,如经上所记: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2:6-7),耶稣基督甘愿虚己,俯就卑微,来到人间,为要将祂的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耶稣基督一出生,就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当时的国王希律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计划杀害这位新生的犹太王。天使指示约瑟一家逃往埃及,直到希律去世后才返回以色列。这是耶稣一家被迫的”逃难移民”,却也在神的美好旨意中,保全了拯救神百姓的希望。

耶稣基督从天上”移民”到人间,再经历了地上的”逃难移民”,目的都是为了拯救罪人。祂出于爱,舍己牺牲,甘心被卑微,成就了神拯救世人的大工。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震撼人心的一次”移民”,成就了神的救赎之恩。

《伯利恒人口普查》·勃鲁盖尔·1566年· 木版油画 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

使徒行传

教会是主的身体,也是耶稣事工的延伸,跟随耶稣的门徒,也如此效法救主。在使徒行传中记载了一个重要现象:门徒们虽然遭受逼迫而被迫离开耶路撒冷,但这样的”移民”反而成为福音向外邦传播的契机,仍然履行了主耶稣的大使命。我们可以从使徒行传中举几个具体例子来佐证这一点:

1.司提反被害后,信徒四散到犹太和撒马利亚,从而将福音传到了撒马利亚(徒8:1-4)。

2.腓利被迫离开耶路撒冷,结果在迦萨传福音,并且叫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信了主(徒8:26-40)。

3.教会因大逼迫四散,逃到小亚细亚、腓尼基、塞浦路斯等地,将福音传给了外邦人(徒11:19-21)。

4.保罗三次的宣教旅程,就是因为逼迫而不得不离开某些城市,结果福音遍传各地(徒13-28章)。

细细领略圣经中的移民画卷,我们可以捕捉到几个关键因素:信心、神的荣耀、怜爱、福音广传,以及神国度的不断拓展。相信直到救赎的终极完成,我们最终将进入那永恒的家乡。在启示录的异象中,我们得见圣城耶路撒冷,神住在我们中间。到那时,我们再也不需漂泊无依,而是安息在天父怀抱之中,永享天国里的安息和平安。

二、 主的教训

在列举完这些例证之后,我们也应该更深入地研读相关的经文,要明白主的教训和旨意如何。再问一遍这问题:面对艰难,我们应该主动逃避吗?不是应该走十字架道路吗?

其实,圣经中有关于这方面直接教导的经文:

躲避:地理意义,非信心和使命意义

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10:23-24)

在这节经文中,主耶稣教导门徒在受逼迫时可以选择地理位移来暂时回避危险,祂说:”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主并不要求门徒们勇敢地留在遭受逼迫的当地,而是主动逃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伤害。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不是从信心的意义和使命的意义上躲避,而是从地理的意义上逃避,目的依然是为基督的名作见证。因为门徒的使命并非永远停留在一个城市,而是要”走遍以色列的城邑”传道,“从这城逃到那城”是为传福音赢得时间和空间,因着逼迫主的门徒四散,福音要得到广传,直到主再来。

另外经文最后一句表明,虽然我们可以暂时躲避将要临到身上的逼迫,但我们不能逃避基督门徒的十字架道路。正如主耶稣受了逼迫,门徒也当预备好受苦,要效法主的样式,忍受一切为福音作见证。门徒所走的十字架的路,都是主耶稣先走过的,门徒所受的逼迫,绝不会超过主耶稣所受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从主耶稣应许而来的平安与安慰,如经上所记: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

《犹大之吻》·乔托· 1304 -1306年,壁画

不在恶人的恶中一起遭受灾祸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房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在这经节中,主耶稣在这里引用了但以理书中关于”行毁坏可憎的”的预言,指出当敌基督进入圣殿,自封为神的时候(15节),就是末期“大灾难”(21节)开始的信号,也是提示犹太人赶快逃走的信号,因为将来有极大的灾难临到圣地,敌基督要大大逼迫犹太人。这危机来得很突然,在犹太地的人应当立刻逃到山上,在屋顶上休息的人来不及进屋收拾行李(17节),在田里耕作的人也来不及回家换上外套(18节)。通常在打仗的时候,乡下人会进到有城墙的城巿里面以求保护。但主耶稣却要门徒尽可能地远离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的毁灭迫在眉睫。

主耶稣这样吩咐是出于对祂子民的眷顾和保护,当整个犹太地这个群体在恶中受罚时,上帝的子民就要迅速离开,不要被卷入在恶人的恶中一起遭受灾祸。因此,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逃离危险地区是正当可取的,这并非软弱,而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种智慧和保护。

《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 》- Francesco Hayez

逼迫四散 福音广传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徒8:1)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使徒行传中教会工人的服事中常常面临严峻的逼迫和困境,与此同时的是教会工人随着自然的情境的变化而躲避灾祸,在各地进出流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逼迫,而是主动地利用这些困境作为传播福音的机会,客观上带来福音扩展

在《使徒行传》第八章描述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逼迫中,门徒除了使徒以外,几乎所有人都被迫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这种被迫的分散,并非单纯的逃难,而是带着使命和希望的行动。例如,腓利就去了撒玛利亚城,开始传讲基督(徒8:5)。在那里,他不仅传讲了福音,还行了许多奇迹,例如赶出邪灵和治愈瘫痪的和病弱的,这使得撒玛利亚城的人们都非常关注他的讲道,接受了福音,城中因此掀起了一场大复兴。

比如,因为被迫分散,一些门徒来到了安提阿,他们开始向希腊人传讲福音(徒11:20-21),这是首次有组织地向非犹太人传讲基督的福音。安提阿因此成为了一个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后来还成为保罗宣教旅程的出发地。

《使徒保罗的反转》,Luca Giordano,1690 年,南锡美术馆

逼迫临到 为主见证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10:17-22

跟随主耶稣的门徒,必定联合于主耶稣的使命和在世的际遇。主在这段经文中明明地告诉我们,奉主名宣讲使人得救之福音的门徒必遭世界的逼迫,主的门徒可以暂时逃避艰难,但不能永远躲藏,也不能因此就逃避为基督作见证。惟愿我们都预备好受苦的心志,因为这是门徒之为门徒的十字架的道路。

在圣经中,耶稣基督和使徒保罗的生平充满了向危险迎头而上的事件,这些行为不仅显明了他们对天父旨意的顺服,也显明了他们承担的特别的使命

主耶稣的弥赛亚定命就是为拯救世人而甘心受难。尤其是在他的耶路撒冷之行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圣经中记载,在耶稣向耶路撒冷前进的过程中,他明知道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逮捕和死亡(马太福音20:18-19)。然而,耶稣依然坚定地向耶路撒冷进发,他对门徒说:“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的死罪,交给外邦人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他要复活。”祂在客西马尼祷告时,虽然汗如血滴,但还是说”父啊,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基督在橄榄山上的祷告,Sebastiano Ricci,1730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使徒保罗是神所拣选的器皿,为要在外邦人面前宣扬主的名。在他的传教旅程中,保罗多次遭遇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极大反对,包括被打、被石击、遭遇船难、在监狱中度过夜晚等(参哥林多后书11:24-28)。尤其在他决定前往耶路撒冷时,他的同伴们和通过圣灵的启示都告诉他,将会有锁链和困苦等待着他(使徒行传21:10-14)。

然而,保罗回答说:“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捆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尔后当保罗被交与外邦君王审判时,他并没有为自己作无罪的辩护,反而是利用这次申辩的机会来为基督的名作见证,他说:“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无论是少劝,是多劝,我向 神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就是今天一切听我的,都要像我一样,只是不要像我有这些锁链。”(徒26:19、29)

最后还要说一点,躲避危险是基督徒可以接受的选项,这不会带来责罚,因为它符合人对生命的本能保护。虽然躲避危险是被允许的,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同样会受到赞扬。

三、劝勉与建议

反思(动机、计划与打算是否足够)

首先,需要在神面前通过安静默想和祷告,求圣灵光照自己的内心,或引导或显明自己的真实意愿,尤其是显明自己隐秘处的动机。在考虑是否移民之前,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对现状的失望和厌烦而想逃避?还是出于对海外生活的向往和渴求?亦或是基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的考虑?

重点是,移民或者出国工作这一选择,是出于信靠神,还是出于逃避艰难的处境?如果你还难以分辨自身的动机,那说明现在尚未做出决定的最佳时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祈祷,直至内心真诚清晰。

如果你承认是出于逃避而想要移民,我想提醒你需要为此向神交账。因为顺服神的旨意,不仅在于外在的行为选择,更在于隐藏于内心的隐秘意念。若你认为是出于敬虔的目的,那就当大胆地跟随神的带领。另外,在你计划移民之前,你是否已经思考过以下问题:

A. 对属灵生命的重视

   – 确保目的地有合适的教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牧养和团契生活。

   – 主动思考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对教会的信任和委身,预期得到怎样的牧养与成长。

   – 思考自己如何参与到教会中的服事。

B. 对现有教会服事的考虑

   – 审视自己是否还有尚未完成的神所托付的使命和责任。

   – 如有未完成的服事,是否需要先完成交接工作,再进行移民。

   – 明白神呼召我们委身某间教会,是有祂特殊的美意。

C. 对目的地的全面了解

   – 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主流价值观念等,

   – 考虑当地的饮食习惯、气候等,是否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D. 对家庭责任的权衡

   – 父母是否需要自己的陪伴和照顾,尤其对于独生子女来说。

   – 全面考虑在物质供应、情感关怀等方面,自己应尽的责任。

   – 确保移民决定不会让家人承受不应承担的负担。

受苦付代价

既然是智慧的较量,那么无可避免地需深思熟虑:选择移民所能带来的利益,以及可能伴随的代价。

移民意味着人际关系的重塑。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更是与原有社交圈子的割舍。尽管网络使得远距离的沟通成为可能,但终究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

金钱的投入也是移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离开一个国家,前往另一个国家定居,绝非易事。这需要充足的资源作为支撑,以确保生活的稳定与保障。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许多人因对现状的不满而选择移民,期望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更好的生活。但事实却是,无论身处何地,生活都不易。在异国他乡维持生计,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

不要彼此论断

移民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犯罪,属于智慧考量的范畴。这意味着,不移民的基督徒不能论断其他选择移民的基督徒,或者是站在道德高地轻看他们,相反地,移民的基督徒也不能轻看留在国内的基督徒,给他们硬扣留念埃及的帽子。

保罗的三次传道旅程,都是从安提阿教会开始的。第二次宣教旅程时,保罗与巴拿巴虽在意见上有分歧,导致两人分道扬镳,神却把这次分离化成两个积极的宣教团队,巴拿巴和称呼马可的约翰去了塞浦路斯,保罗带着西拉去了亚细亚。只要专心跟从主,坚守福音的使命,互相尊重,多方祈祷,不论聚散,都能成就天父美意。

留在国内难,润出海外也难,惟愿两下都能互相理解,在基督里凭信心度日,向着神的未得之民宣讲福音,直到主耶稣再来时。

逆向移民 广传福音

世人所希望移民去的地方,通常是更发达的国家。然而在19世纪,有一群来自西方的身影,他们远离家乡,克服重重困难,跋山涉水来到了穷苦不公、灵性更贫瘠、蒙昧无知的中华大地。为什么他们会如此选择?是出于信心,是为了神的荣耀,为了神的国度,是因为爱和舍己,是渴望福音广传。他们就是西方来华宣教士。大家应该不会对一生挚爱中华的戴德生所言的感到陌生:“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为中国,是为基督。”

而如今,在素有万岛之国美称也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印尼的海岛上,有一群基督徒,离开舒适圈从繁华的都市移居、登陆到这片海岛之上,成为了印尼这座大岛之上的新岛民,驱使他们前往的就是“使万民作主门徒”的大使命,为的就是把福音传给更多未得之民。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当面对移民的选择时,盼望你不要匆忙、不要冲动,而是谨慎自守、警醒祷告。而如果你找不到方向的话,请你来看新岛民,盼望你与我们一道使万邦万民都作主的门徒,直到世界的末了。

2人评论了“基督徒可以“润”吗?”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