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失败的基本原因

(一)中国

中国的国民教育失败,首先是跟中国社会整体在解体的趋向相关。教育试图用一种超越于现世追求的某种理想为目标,并以此吸引人在必要时自我牺牲和献身,但是整个社会彻底失去了理想维度之后,没有任何超越于具体的人的标准。

然后是残酷的社会竞争。在美国没考上本科不意味着什么,你还可以有基本正常的生活,即便你是个汽车修理工,或者是加油站的,是卖光盘的,也不碍谁的事,依然可以有很舒服的房子住,有女朋友,有闲暇,也受人尊重。但在中国好像会让人感觉“死定了”,一方面确实竞争很残酷,另一方面是媒体、教育本身、公共舆论在强化这个残酷的印象。就是说,现实已经很残酷了,但我们把它们描绘得比现实还残酷。当一个孩子步履蹒跚着被妈妈领着在街上走,前面有一个大妈去捡地上的垃圾并丢进垃圾桶,妈妈就跟孩子说:“你知道吗?你要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像她这样。”但大妈挺好的,女儿孝顺,老公是大巴车司机,对她也很好,有房子住,生活没有问题。可是整个社会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强化一种印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是令人极为不堪忍受的”。本来社会的分层、贫富差距加大就已经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很艰难了,但对此的夸大会使社会竞争显得格外残酷。

建筑工人乘坐地铁,在有空座位的情况下仍坐在地上。

社会的权威是由社会上层来代表和执行的,但上层整体的腐败,会使社会道德方面的权威成为虚伪。在表面上,人们很恭敬地对待上层人物,但心里想的却是“打老虎,迟早也得打到你”。还没来得及暴露出什么罪错,人们内心中却已经在设想:“那还用说?只是没抓他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由这些人所代表的社会道德的权威缺乏任何正面性。

但真正的腐败其实不在官场,真正的腐败是全民腐败。如果调查一般市民的支出和收入,你就会知道就连没有机会分享上层腐败利益的人,他自己也是这腐败链中的一员。一个初中老师为了成为主课老师而给校长送去三万块钱,这位校长为了把孩子送到某个重点高中,又给另一个人送去五万块钱,而这位成了主课老师的老师又可能会接受一个市委秘书送来的五千块钱,去照顾塞到他班里的一个孩子。在一个小小的学校里,钱是这么赚的。人人在其中有份,腐败不仅是官府,民间也一样。这样一来,“市侩、小人”过去是贬义词,现在差不多已经不再有区别力了。这差不多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就连学校的氛围也和社会毫无二致。

(二)中国国民教育的灵性:罪、死、魔鬼

教育不单单是教育,教育也是有灵性的。就像世俗文化本身有它的灵性一样,教育的灵性跟世俗文化特征一样,这个灵性就是罪、死、魔鬼。一个不信的人是在罪的掌管之下,在死亡的掌管之下,在魔鬼的掌管之下。教育也一样,甚至于中国教育在现有体制之下都有其“宗教”仪式:每周一的早晨有升国旗仪式,要戴红领巾——好看是好看,但那个意识不对劲,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也有血——行队礼,“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女儿小学一年级的结业仪式。在非常庄严的仪式中,在少先队之歌的音乐中,孩子们整齐地上来,然后六年级要毕业的哥哥姐姐们和他们一起在台前交队旗,然后姐姐把自己的红领巾解下来系在一年级的小妹妹颈上,互致队礼,然后我的女儿就成了有烈士鲜血染成的红领巾的印记,并且宣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宣告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且现在已经成了时刻准备着的人。她是信神的,甚至在班级里试图给别的孩子传福音。但是在那天结束的时候,她非常兴奋地扑向我,脸上红扑扑的,胸前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我没有按一般的情况接住她,我让她扑空了。让开以后,我说:“你今天怎么加入少年冲锋队了?”她说:“不是冲锋队,是先锋队。”因为这个,到了二年级我就没有再送孩子去学校了。我的孩子确实要时刻准备着,但不是准备这个。

这是整体的状况,里面是有非常明确的宗教性的特征,人定胜天的无神论和事实上有的祈福交鬼的鬼神崇拜。从老师到学生到整个社会,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历届的领袖都有意识地、甚至有很多都是公然地拜佛。其实这个于国家领袖不算很恰当,一方面是祈福交鬼,另一方面是人定胜天,而在实际生活中是整个校园里都充满了赤裸裸的权力和金钱崇拜。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早就没有了,但不等于没有一个被高举的价值目标,即自我中心、市侩精神、急功近利和趋炎附势。

更有意思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校园文化,整体而言可以说是两种代表状态:怕和白日梦。一种叫“怕”,你的生活基本动力是什么?无论他能不能说出来,基本动力就是怕——我怕我考不上大学就完了,我怕我考不到一本就完了,我怕我考完一本之后不能考研就完了,我在哪次社团中不能出类拔萃就完了……他总是感到哪件事万一自己做不好,在这个社会中就完蛋了。而且从老师到同学到家长都强化这个意识,社会也强化这个意识,如音绕梁:“不然你就完了,不然你就完了,不然你就完了……”人心里充满了惧怕。但因为惧怕,就非常刻苦地学习吗?非常有意思的是,惧怕本身提供焦虑,但并不提供足够强大的心理动力。整个人格状态是涣散的。这个时候,他被另一种东西代替,就是白日梦状态——他非常具体地幻想着不费吹灰之力而得来的巨大成功——我成明星,我成比尔盖茨那样的大富翁,我成省长……被这种非常强的东西占据。但为了这个你正在做什么吗?没有,我正在打游戏。怕和白日梦一直这样交错着,你随便上哪个学校去,确认一下这些孩子们的状态,用这两个字眼来概括真是逃不了的。

衡量教育的客观标准就只剩下分数了,因为没有真正的目标,没有真正的可体验的动力,人格猥琐,内心空虚。更可怕的事情是,强调分数本身又使人的自私被高度地正当化,结果人里面是极端冷漠和残酷的。这跟孩子们的委屈感有关,他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关怀,他很强烈地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亏负他,所以他心里有很深的怨毒。幼小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我管谁呀?谁管我了?”的怨愤,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形成相当冷漠和残酷的心态。有时人们会说,为什么小孩会做那样的事?挺正常的,只是在极端的状况中发作出来了而已。

(三)海外:美国国民教育的问题

海外会好一些吗?从某种社会特征来说,应该好一些。但从灵性的角度看并没有太好。美国的教育有其目标,就是所谓的美国梦。美国梦的特征是,无论你是谁,你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而成为社会成功人士。而所谓成功的人,就是有一套大房子,有豪华的车,有漂亮的妻子,有相当有专业性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和很稳定的收入。比如我是哥斯达黎加人,后来我跟我的姑姑一起偷渡到这里,在这里我刻苦学习,现在我成了一个女律师,所以我是成功的人。这差不多是他们那里最不言而喻的成功标准,跟这以外的任何什么都没有关系,跟上帝也没有关系,跟一百年前西方社会里基于人道主义而有的为人类共同福祉等理想丝毫不相干,其中所有的只是彻底的世俗化和享乐主义,这就是“美国梦”。美国梦很明确,无论你的出身如何、背景如何,美国社会提供给所有努力的人这样的机会:只要你足够努力,你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没能,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而能,是这个社会鼓励的。你将来期望什么?我期望到35岁以前我一个月挣三万美元。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感到这是一个没意义的生活理想,那就要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帮助他策划他的人生步骤,从而在35岁之前做到这一点。

这样一个社会就它跟中国的共同的特征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现在美国梦应该是一百多年以来不变的东西。但在近五十年,主要是多元主义的影响,使美国的价值标准一再一再地变得多样化,然后现在唯一政治上正确的事情就是不歧视。不歧视任何一个和主流标准不一样的价值和生活方式,这个政治上正确就更加失去了生活方向的维度。

整体来说,教育大概有两个潮流,一个是传统主义,一个是进步主义。进步主义教育观在中国可能会比较陌生,但中国人应该非常熟悉两个大人物,一个是罗素,一个是杜威,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是人本主义者,他们认为人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目标,人里面有足够的善的动力给人机会,并且在人主动跟环境的互动中会发展自己。进步主义的教育运动带来了跟传统不一样的改变,比如在课堂中要由老师主导改为学生主导,师生关系有变化,要由控制改为协调,甚至课堂课程设置等都尽可能地反传统。这也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后来美国政府出台一个法案,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主要是在跟苏联的竞争中感到有威胁,因为苏联建国之后一直按欧洲帝国的概念来搞教育相当有效,就是最传统的、相当注重理论整体性的教育。而美国的孩子普遍而言到了七八年级算术、拼写、阅读都不行,于是开始恢复最基本的书写、计算、背诵、阅读等训练。而这正是进步主义教育观导致的美国孩子出现了这类问题。

但这在今天的中国却最时髦,因为中国人一说起美国的教育,马上会想到这个:是以孩子为主导的,是很人性的,也包括被看为是基督教教育的,但其开始都是从反教会教育开始的,如蒙特梭利教育。为什么这样?他们觉得教会的传统教育不好,要有一个使孩子自由、释放孩子天性、受到尊重等这样的教育。好多人都觉得这就是基督教色彩的教育,但实际不是,而是从反教会教育的初衷开始的,实际都带来负面的影响。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